就在上个月,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空袭。表面上,这是一次以“阻止核扩散”为名的军事打击配资专业股票,背后却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利益链条——一场被军火商导演、政客配合、媒体吆喝的“战争生意”,再次让世界看清了美军系统性腐败的冰山一角。
一场“反核行动”,成了军火巨头的狂欢派对
当14枚钻地弹和20多枚“战斧”巡航导弹划破夜空,呼啸着落向伊朗境内多个目标时,美国老百姓或许以为这是为了世界和平而战,但真正笑开了花的,却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、拎着雪茄喝着威士忌的军火商们。
这不是空穴来风——在空袭发生前短短几周,福克斯新闻的“国防专家”们频频亮相电视屏幕,大谈“伊朗威胁”“防止核扩散刻不容缓”,而他们的推销对象,正是B-2隐身轰炸机和钻地弹这类高价值军备。而这些“专家”可不是无私奉献的学者,而是与军工企业千丝万缕的利益共同体。以美国战争研究所为例,其领导人基恩不仅长期在电视上鼓吹对伊动武,其所在的智库背后资助者,正是制造“战斧”导弹发射系统的通用动力公司。这哪里是什么独立评论?明明是披着智库外衣的“军火推销团”!
最扎心的是,这场战争大戏的成本,最终都落在了纳税人头上。美国五角大楼每年上千亿美元的军费中,有超过一半直接流进了军火企业的腰包。如果这些钱拿去修桥铺路、改善教育、保障医保,美国的社会面貌早就焕然一新,但现在它们变成了一枚枚飞向他国的导弹、一笔笔填不满的军费黑洞。
“旋转门”:从政府高官到战争推手,一条隐秘的黄金通道
要理解美国军费体系为何如此畸形,就必须谈到臭名昭著的“旋转门”现象——政客与军火商之间无缝切换的角色互换。
戴维·彼得雷乌斯,前中央情报局局长,就是“旋转门”的活样本。他卸任后转身就成为某大型私募基金的合伙人,而这家基金的投资重点正是防务承包企业。他在电视上高喊“伊朗威胁论”“应出重拳遏制核扩散”,而另一边,则正从接踵而至的军火订单中赚得盆满钵满。这种一边制造战争舆论、一边拿战争红利的操作,比金融炒作还要赤裸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,而是制度化运作。基恩、彼得雷乌斯们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操纵媒体、策动政策、包装战争合理性,而真正的赢家,永远是幕后的资本。
他们的套路一如既往:
先制造危机感——不断在舆论场制造“敌人即将来袭”的紧张氛围;
再定制“解决方案”——强调必须部署某种先进武器,“别无选择”;
最后就是收割利润——军方一签合同,军火企业股价立刻飞涨,投资人喜笑颜开。
这一整套链条,简直就像是一个披着国家安全外衣的资本营销闭环。
“合法腐败”的底色:2.4万亿军费的真实流向
2024年,美国国防预算接近1万亿美元,刷新历史纪录,比全球其余前十位军费国家的总和还多。而这巨额军费的去向,才是真正让人警惕的地方。
据布朗大学“战争成本”研究项目统计,仅过去五年,洛克希德·马丁、雷神技术、波音、通用动力、诺斯罗普·格鲁曼这五大军火巨头就从联邦政府手中拿走了7710亿美元的订单。而这些合同背后,不是竞标得来的科技成果,而是通过游说、关系、人脉与政治捆绑操盘的成果。
拿洛克希德·马丁来说,他们每年用于游说国会议员的预算高达1400万美元。靠这种方式,F-35战斗机项目得以长期“续命”,即便问题频出,也无人敢轻言叫停。雷神技术则靠“战斧”导弹大赚特赚,仅2022年就靠与政府的合作拿下超过600亿美元营收,其中90%以上来自公共预算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“合法腐败”几乎已经深入美国军政体系的骨髓——你很难再分清一个人是在为国家服务,还是在为股东服务。
战争股份有限公司:美国的国防逻辑已经彻底私有化?
站在今天回头看,美国是否还像一个正常的国家,还是更像一个被资本控股的超级战争企业?
这不仅是对美国军事体制的拷问,更是对全球地缘安全局势的警示。只要军火企业仍能主导政策、操控舆论、推动战争,美国的战争机器就不会停下,世界也将永无宁日。
在这个系统里,美国民众交的是税、出的却是血;军火商赚的是钱、流的却是别人的命。而这个循环,还会继续下去,直到有人打破这层用“国家安全”伪装的金钱游戏。
要问美国军队有没有腐败?答案是:不仅有,而且是制度级的、合法化的、链条化的。美国军队从来不是纯粹的军事力量,而是一个被金钱操控的复杂利益网络。而那些看似高尚的战争口号配资专业股票,不过是军火商精心设计的营销语罢了。
16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